很多集团公司老板和高管不了解合并报表是什么?
很多财务人员不清楚合并报表该怎么做?
作为管理会计领域的一颗明珠,集团合并报表可以说是影响集团公司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环节。
你觉得难、不理解、不会做,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掌握它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将用6000+字肺腑之言,系统地帮你解读合并报表的底层逻辑、主要流程及工作难点。你将深刻理解合并报表;一旦搞懂底层逻辑,你会发现:合并报表其实就这么简单。
这篇文章凝结了楠哥20年财务总监及事务所合伙人的经验总结,值得你点赞、收藏,需要时随时回看。
首先我们要说说合并报表是什么?
随着一家公司的发展壮大,不管你战略上选择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你都必然走向集团化。比如,你在同一产业价值链的同一环节进行扩张,必然需要设立区域子公司,甚至通过收购竞争对手的同类业务实现全国亦或是全球布局。如果选择纵向一体化,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环节扩张,设立专业公司、供应链公司,寻求整合底层供应商或分销渠道,也必然会形成集团化。
对于集团管理层来讲,要掌握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家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务现况、预警集团经营风险就一定需要出具集团合并报表,没有合并报表任何决策都相当于拍脑门。
合并报表区别于单体报表,不是指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而是把集团公司的所有法律主体或会计主体的数据汇总后,通过抵消股权投资、上下游的关联交易等事项后,最终形成的集团财务报表。
从报表内容形式上区分,合并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从报表编制层级区分,合并报表包括大合并与小合并,随着集团公司发展,集团内事业线或区域也会形成次级集团或小集团公司,针对小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小合并。
从报表用途上区分,合并报表包括法定合并报表及管理合并报表。例如上市公司根据证券法的要求需要根据实质控制原则定期披露法定合并报表;这里有个概念是控制权问题,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今天先不讲,关注楠哥,有机会跟大家单独说。说完法定合并报表,接下来我们说说管理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基于管理需求,虽然股权架构不是根据区域与事业线安排的,但基于绩效管理的需求,从管理上也需要分区域或事业部进行合并。特别是很多多元化经营的大型集团公司,区域公司与事业部公司往往是交叉设立的,某个区域内需要设立了事业板块公司,比如本地制造、销售贸易、终端零售、甚至售后服务公司,作为集团总部即需要看中国区或华北区域的合并报表数据,又需要穿透区域看全球制造板块或贸易板块的合并报表数据。
了解了合并报表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说说制作合并报表的核心步骤及其难点有哪些?这将进一步让您深度理解合并报表工作的原理,专业认知领先一步。
第1步:个别财务报表的报表数据汇总
几十、上百个、甚至上千集团成员企业的财务数据汇总,这一步说起来轻松其实做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记得当年我负责国美电器审计项目时,上千个会计主体的报表数据汇总,按照项目往年常规逻辑是需要耗用3个人2周才能填制并汇总完成的,因为每一个报表数据都要规范化的填写入指定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先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报表项目数据填写入个别报表中,再通过Excel的公式链接,形成集团平汇的调整前财务报表汇总表,这个汇总表是一个超大的Excel表,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有上百行,上千列的超大Excel表。单元格数量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
除了工作量大,实务中往往集团成员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还不统一,每个主体导出并提供的个别报表格式不一致,有些报表项目叫法也不一致;比如甲公司叫应收账款、乙公司叫应收款项,境外公司叫Accounts Receivable,真是乱套了,加工处理起来难度非常大。处理过大数据量工作的小伙伴应该有画面,那头晕眼花的感觉是不是出来了。有小伙伴说,大型集团公司不是可以统一财务软件解决这个问题吗?其实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集团公司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收、并购的情况。被投资企业的ERP系统已经投入巨大,深度业财融合了,又可能有政策监管、行业特性、历史数据迁移的诸多限制,很难轻松的实现软件的完全统一化。
接下来我们接着讲核心步骤,数据汇总的问题解决了,可是A+B+C等公司直接平汇之后的数据就是合并报表了吗?显然不是,作为一个集团整体,难免有投资、购销、资金往来等内部交易的发生,直接汇总的数据一定会虚增了集团收入、利润、资产、负债等财务数据。
第2步:就是处理抵消事项
合并报表的抵消工作又分为:权益抵消、交易抵消、往来抵消、现金流抵消等主要工作。咱们先说说权益抵消。
今天我用简单的语言给大家讲清楚什么是权益抵消,比如A公司投资500万设立B公司,A公司报表中会记录长期股权投资500万,B公司财务报表会记录实收资本500万,A公司本身就有TA的投资者投入的实收资本1000万,在A+B的大平汇报表中这个集团公司的实收资本就是500万+1000万,即1500万,显然A公司的投资者看到这个数据是懵逼的,我就投入了1000万啊,怎么这个数会变成1500万呢?
如果A公司还投资了C公司,或B公司又投资了其他的下级公司,那虚增合并报表实收资本的情况就会更为严重。权益抵消就是将A+B虚增的500万抵减的过程,也就是1500万-500万,还原为准确的1000万的过程。实务中,如果集团公司都是通过自己出资设立的形式成立全资子公司,权益抵消其实非常简单,直接根据子公司的实收资本抵减长投及实收资本500万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通过注会书上的模拟权益法去处理。但如果存在合资设立、并购取得的情况,就会稍微麻烦一些了。比如子公司B实收资本500万中,A投资了300万,占比60%,还有张三投资了200万,占比40%,这样的情况下A公司的长期投资就是300万,B公司的实收资本就是500万,大平汇表中的净资产和利润数据就出现新的问题了。
怎么进行会计处理呢?借:实收500万,贷:长投300万,不平啊?差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合并报表中存在的一个特殊报表项目少数股东权益,投资者再看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资产负债是集团的,但净资产中有200万其实不属于你,是属于少数股东张三的,需要单独列示出来,做分录的话就是 借:实收500万,贷:长投300万,再贷少数股东权益200万;此外,合并报表的利润数也不都是A公司股东的,比如A公司利润100万,B公司利润10万,A公司形成的利润都是A公司股东的,B公司的10万,其实是有4万应该归属于B公司40%的股东张三的,真正归属于A公司股东的就是6万,合并报表层面归属于A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应该是100+10*(1-40%)=106万,如果做会计分录就是借:少数股东损益4万,贷:少数股东权益4万,少数股东损益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合并报表净流润的递减项,平汇的净利润是110万,但是归属于你A公司股东的就是110-4之后的106万。
此时,合并报表层面净资产也变化了,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是原始的200+新增的4万,也就是204万了。您看上市公司财报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个,合并净利润、合并净资产有多少是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有多少是归少数股东的。大家发现没有,我又没有用模拟权益法,其实实务中真的没必要,权益抵消场景每次设立或取到子公司的时候处理一次,每个月仅需要做一笔合资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的分录就完事了,真没有那么复杂。
接下来咱们说一下交易抵消,为什么要交易抵消呢?比如A公司在集团中承担供应链的责任,B公司实际对外进行销售,这个时候A公司自己的财务报表有收入500万,客户都是B公司,B公司有收入1000万,本期平汇的收入数据是1500万,大家觉得这个数据对吗?显然不对啊,真实的对外销售才是集团的收入,也就是B公司的1000万才应该是合并报表收入数据,大平汇的数据又把集团收入数据给虚增了。要把集团内的收入抵消掉,其实就是找到集团内成员公司间的交易数据,也就是这个500万,把这个找到并减掉就好了。
不过实务中并没有那么简单,要一家一家的统计关联交易数据,还要识别出来内部购买方有多少内部采购的数据,还没有最终销售出去。比如,B公司从A公司采购的这批货,购入成本500万,都记录在自己的报表项目存货中,但是关联交易发生前实际上A公司这批货的成本只有300万,你想,大平汇的存货数据是不是也虚增了200万的库存价值啊,与此同时A公司报表中收入500万,成本300万,也虚增了200万的集团利润是不是?
所以合并报表层面交易抵消需要减少收入500万,减少成本300万,减少存货200万,利润数据因为收入和成本已经形成了差200万,不需要单独处理。会计分录就是借:收入500万,贷:成本300万,贷存货200万,也是平的。是不是很简单?
但这就完了吗?还真不是,B公司500万的存货还是要对集团外销售的,假设这个月B公司将这批货的一半以400万的价格对外销售了,又该如何处理呢?其实也很简单,这个400万收入是对外的销售你不用管,只需要再衡量下此时此刻存货有多少是虚增的就好了,这时候B公司财务报表中这批存货总额还剩下250万,500万的一半,对外销售一半结转了成本250万,之前A公司销售的时候毛利率是40%(200万内部虚增利润/500万),此时B公司存货中虚增值就是250万*40%=100万,也就是开始时虚增存货200万的一半。找到这个数后合并报表处理中怎么处理呢?其实就要增加存货100万,减少成本100万,会计处理就是借:存货100万,贷:成本100万。减少成本100万是B公司对外销售中结转了成本250万,集团真实的成本是应该是250-100=150万,这很好理解。
但为什么要增加存货100万呢?你可能忘了,刚才我们处理内部交易发生数据时,不是抵减了虚增存货200万吗?因为B公司对外销售了一半,所以应该目前只虚增了100万存货才是对的,你就记住集团合并层面,存货数据应该等于:平汇存货总额-200万(内部交易新增虚增数)+100万(对外销售内部存货减少虚增数)就可以了。大家记住,交易抵消要拆开来看其实很简单,就分两步就清楚了,第一步找到新增内部交易额及结转的成本,收入成本之差就是新增的虚增库存;第二步,期末通过分析库存找到对销售内部存货减少的虚增数就完事了,抵减虚增结转成本并还原一下虚增数就完事了。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会计处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数据统计和大型集团公司多环节交易的场景下,比如A销售给B,B再销售给C,B有生产加工,C又同时外部采购同样的货物并对外销售,统计识别有多少内部存货没有对外销售,连续滚动加权计算虚增存货的余额可是麻烦事。没有基础信息系统的数据记录,没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要实现精准的交易抵消难度可就大了。好在我有一套方案,今天实在不能再展开说了,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同学,可以关注楠哥,有机会单独给你讲,或者咱们私信交流探讨。
好了,不跑题了,咱们继续抵消事项的处理,最难的权益抵消和交易抵消已经讲完了,接下来咱们说说相对简单的往来抵消和现金流抵消。
往来抵消就是A 对B销售之后形成的应收100万,B从A采购形成了应付100万,大平汇中的资产和负债同金额虚增了100万元。你只需要借:应付100万 贷:应收100万就可以了。实务中稍微复杂点的就是销售方确认了销项税,采购方没有处理进项税,造成应收是113万,应付是100万,抵消不掉,其实你只需要抵消100万就可以了,增值税13%导致的应收13%没抵消掉,不用处理,因为站在A公司角度来说确实需要履行纳税义务。
有些较真的小伙伴也可以把应收没抵消掉的13%重分类入其他流动资产。我认为没必要让B公司暂估待抵扣增值税,再重分类到其他流动资产,又要改账,又要重新更新个别报表,重新做抵消分录,倒是113万都抵消干净了,但实在太麻烦了,实际价值不大。财务上有个重要性原则,应收和其他流动资产就都是流动资产,可以说个别内部交易形成的增值税税差,对合并报表质量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现金流流量表的抵消实在没什么可说的,销售收现金和采购付现金、投资支付和融资收到的直接抵消就行了,原理跟交易抵消一样,又不存在内部存货的问题,现金流抵消最直接,唯一有点难度的点是很多财务系统或财务人在自己财务处理的时候不记录现金流量项目,不记录现金流量对应的内部客商名称,又在做账的时候经常多借多贷,汇总收付款,统计数据比较麻烦。
如果现金流质量不行,其实有了准确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用公式法也能算出一个合并现金流量表来,有时候质量甚至比汇总后一点点现金流抵出来的质量还更高。
扪心自问,如果您公司财务自动化水平不高,没法在个别报表中自动生成现金流量项目及对方单位,让财务人员每个收、付款凭证中手工录入现金流量项目,手工录的不一定准,公式法又能出,你觉得投入产出比在哪儿?要我说真不如节省俩会计,多花点时间给老板和业务赋能来得更有价值一些。对了,如果你还没有公式法现金流量表的模型,也可以私信我,我可以免费发给大家,别忘了解放每一个可敬可爱的财务人是我的使命。
跑题了,咱们言归正传。截止目前,其实咱们合并报表的核心工作程序,汇总数据及抵消事项处理就说完了。要说最后一步可能就是出具最终的合并报表及合并报告工作了。实务中,绝大部分集团公司就出三大或四大合并报表就不错了,只有少数集团公司财务人员会出具合并报表附注,也就是报表项目的明细事项说明。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合并附注是什么。
比如一个集团公司合并的应收账款是5000万,光看这个数,对管理层做决策显然是不够的,往往需要财务团队提供应收账龄、款项性质、前5大、10大债务人的明细数据。依次类推,其实每个合并报表项目都有展开明细分析的需求,只有这样的合并工作成果才能真正的对管理层产生决策价值。但如果要出合并附注,每个报表项目都要展示这么明细的数据,对数据收集、统计的要求就更高了,之前咱们说过光汇总报表数据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汇总全集团各个报表项目的明细数据,那工作难度可能得有几十、上百倍的提升了。因为难度大,据我了解,咱们国内90%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做不到每月定期出具合并报表,个别能定期出具的公司,也普遍出的比较慢,因为时效问题也失去了部分价值。
好了小伙伴们,今天楠哥算是把合并报表的底层逻辑给大家讲透了。听到这儿还没点赞、收藏和转发的小伙伴,真的不用再犹豫了。如果还没完全听懂,建议反复多听几遍,有条件的话拿张纸写写画画,很快就能消化掌握。我相信,你们公司的合并报表,你基本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了!
其实,合并报表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难点,比如:子公司失控、数据提供不及时;合并数据异常,层层追溯困难;子公司数据一改动,整套底稿都得重来……这些实务中常见的问题,今天实在讲不完了。你累了,我也乏了,咱们下回再继续聊吧!
最后,如果你想要掌握管理会计中合并报表及业财融合、经营分析、预算管理等更多其他热门技能,一定要记得关注楠哥。我会定期和大家分享高阶的管理会计实战知识。
如果你需要合并工作底稿模板+合并报表白皮书,或者希望系统学习合并报表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欢迎私信我,发送关键词“合并报表”。期待有机会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